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件通知     |     工作简报
 

哈尔滨学院全面服务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


2022年05月27日 13:11  点击:

深入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助力建设“六个龙江”战略目标,深入贯彻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主动承接落实“七大都市”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能力作风建设年”有关部署,推进哈尔滨学院全面服务哈尔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学校打造成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先进文化创新与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彰显地方性城市型应用大学的价值与作用,结合《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哈尔滨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立足哈尔滨,服务黑龙江,围绕建设“龙江丝路带”建设“六个龙江”、打造“七大都市”奋斗目标,助推我省十大重点产业和我市“4+4”现代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大学“人才库、思想库、科技库”作用,加快构建分层对接的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紧密对接、学院与行业部门紧密对接、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对接、科学研究与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紧密对接,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和产教融合发展体系,为黑龙江、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整合学校资源,发挥优势特色,自觉承担城市发展赋予城市大学的使命,紧密对接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校服务哈尔滨的能力和水平根植哈尔滨,融入哈尔滨,服务哈尔滨,引领哈尔滨,实现校地共生共荣发展总体目标

——强化人才支撑。推进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及时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形成招生、就业与专业发展联动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科技创新。围绕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加强科技人才高地建设,设立“科技攻关专项”,探索“揭榜挂帅”激励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助力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哈尔滨“4+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协同创新,实现地方性城市型应用大学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同频共振,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促进文化繁荣发挥大学文化特有的超前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优势,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城文化建构和精神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提供智力支持。围绕市委市政府整体发展战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成立“哈尔滨研究院”,开展战略、制度政策研究,为政府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哈尔滨提供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

1.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把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作为学校特色应用型示范高校建设的切入点,针对哈尔滨“4+4”现代产业新体系中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特色文化和旅游4个主导产业,信息、新材料、金融、物流4个优势产业,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食品加工、信息数据、环境生态、建筑智能、文化创意设计等5个专业集群,构建适应区域现代服务业、社区工作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金融商务、社区服务等2个融合发展专业集群。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工科、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快推进哈尔滨地铁产业学院建设,打造哈尔滨地铁产业联盟,不断探索行业学院、特色学院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接轨。持续推进大学生留省、留市就业工作

牵头单位:教务处、合作共建处、就业指导处、相关二级学院

2.培养高层次专业硕士人才。落实《哈尔滨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推进方案》,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位点体系。以电子信息硕士、土木水利硕士、艺术硕士、教育硕士为重点,同步启动金融、资源环境、生物与医药硕士学位申报工作,引领带动各支撑学科专业,确保2022年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各项指标全面达标,202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获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切实增强为哈尔滨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能力。

牵头单位:科技处(学科办)、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

3.输送优秀基础教育师资。秉承师范教育传统优势,依托师范类专业,用好哈尔滨学院实验小学办学资源,密切对接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教育局及有关中小学,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完善教师教育共同体协同培养机制,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方案,重塑师范教育新形态,为社会输送优秀基础教育师资,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对农村基础教育实施精准帮扶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高职与本科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积极推进与哈幼专“高本贯通”联合培养师范人才工作。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师资提升计划,开展基础教育师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项目。

牵头单位: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

4.孵育创新创业人才。依托哈尔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院),发挥好“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育)单位的引领作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动融入“学府路-大直街-南通大街”科创产业带,促进创业园、孵化基地和产业园区联合共建。聚焦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引导教师以科研项目和成果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加速项目转化孵化,促进创业与学业、专业、就业有机结合。计划培育优质创业项目320个以上,孵化企业110家以上,直接或间接培养创新性人才1200人以上。

牵头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院)、相关二级学院

5.培育优秀国际化人才。围绕打造“向北开放之都”,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以与韩国世明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为突破口,与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合作建设更多海外办学项目。继续深化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美术学院合作,促进中俄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俄语、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及管理类专业办学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办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加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培养。依托哈深对俄文化艺术博览会,不断拓展与俄罗斯高校的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当好文化使者,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作出新的贡献。

牵头单位:教务处、外事办、相关二级学院

6.构建市民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市民学习中心,遴选优秀专业教师,开设公益课程,打造“市民空中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综合民生教育服务平台。发挥社区教育联盟作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省湿地培训中心、省规范汉字书法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等机构培训功能,对接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依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及市普通话测试站,开展普通话测试及培训工作,提升市民普通话水平。促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推进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牵头单位:继续教育中心(学院)、相关二级学院

(二)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推动哈尔滨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1.深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增强理工学科服务现代产业体系能力,提升师范教育学科建设质量,加快文学、艺术、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促进特色急需学科发展。按照“新工科”“新文科”要求,促进学科建设融合发展,以电子信息、土木专业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工科;以网络与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重点,拓展升级新文科;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引领,深度发展新师范;以金融学、会计学专业为牵引,充实壮大经济管理学科;以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专业为重点,布局和扶持基础学科,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结构布局,培养“三会三能”(会做人、会做事、会做学问,能创新、能创业、能就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力争获得2-3个省内重点学科的突破培植10个左右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

牵头单位:科技处(学科办)、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

2.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双带头人”培养,支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到国内外应用型高校研修访学。实施“丁香学者”计划升级工程,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先行实施人事特区,确保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和实践(实验)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人才的双向交流机制探索“领军人才+团队”“人才+项目”引进模式,用“年薪制”“预聘制”等超常规政策吸引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用“联合攻关”“技术转让”等柔性方式吸引技术性创新型人才。力争在“国家杰青”“龙江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引进上实现突破。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确保每年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经费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科技处、教务处、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二级学院

3.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打造“创新引领之都”着力提升应用型科学研究水平,围绕数字经济、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一线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设立“科技攻关专项”,聚焦寒区湿地生态、寒地地下工程等领域和“固废变砂”系列技术标准研编等科技问题集中攻关。

牵头单位:科技处、相关二级学院

4.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施方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速,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力争获批哈尔滨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项目,支持高效环保型废纸脱墨复合生物菌剂研发及应用一批产业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能较快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利于推动省、市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5亿元以上

牵头单位:科技处、相关二级学院

(三)实施“产业服务行动计划”,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繁荣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1.服务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依托黑龙江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省级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充分发挥软件工程省重点建设学科的带动作用,以大数据技术应用校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服务哈尔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合作共建处、信息工程学院、新一代信息产业学院

2.服务土木工程产业发展。依托省地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专业,加强与哈尔滨地铁集团和黑龙江省建工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地铁产业学院建设,充分发挥电子类、物理类专业优势,构建新型土木学科,服务哈尔滨智慧土木工程产业发展。

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合作共建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3.服务绿色住建产业发展。依托黑龙江寒地绿色城区设计研究中心,切实加强与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力技术攻关力度,着力在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城市风貌塑造、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贡献智慧。

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合作共建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4.服务食品产业发展。依托食品相关专业的人才科研和实验设备优势,深化与哈尔滨海关、黑龙江省粮食质量安全和信息中心和百威英博啤酒有限公司等原有实习基地的合作,拓展与北大荒食品集团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学院”项目,从食品安全检测和特色食品深加工着手,积极探索服务地方中小型食品企业发展新模式。

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合作共建处、食品工程学院

5.服务制造产业发展。依托哈尔滨博士后创业创新基地,选派博士教授等专家入驻高端制造企业,协同攻关新工艺、新材料及品牌推广,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破解制造企业发展难题,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牵头单位:科技处、合作共建处、相关二级学院

6.服务媒体产业发展。发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实验中心)、黑龙江新媒体发展培训中心和龙广电快手融媒研修院的平台作用,加强与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及新媒体企业沟通合作,创新传播手段推进媒体融合,服务哈尔滨全媒体传播工程促进媒体产业繁荣发展。

牵头单位:合作共建处、继续教育中心(学院)、相关二级学院

7.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依托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学科商务英语等专业,围绕数字经济下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商品链、信息链创新整合,企业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商务大数据决策分析,跨境电子商务,跨境支付结算等领域开展校政、校企合作研究,助力加快推动哈尔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哈尔滨数字经济跨越发展核心区以及中国(哈尔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

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合作共建处、相关二级学院

8.服务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发挥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实验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优势依托“中国国际青少年动漫教育基地”“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创作基地”“哈尔滨市文化创意实践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搭建开放共享的数字艺术实验平台、设计艺术实验平台、影像艺术实验平台、动漫艺术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和校企合作实验平台等六大文化创意平台,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和生产营销能力积极参与创意设计学科协同创新特区“揭榜挂帅”项目建设,助力哈尔滨创意设计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为哈尔滨打造“创意设计之都”提供智力支持,注入新的活力。

牵头单位:合作共建处、艺术与设计学院

(四)实施“文化服务行动计划”,促进城市软实力提升贡献智慧力量

1.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发挥“哈尔滨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引领和辐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省委党校、市委党校和高校优质课程思政资源,与市教育局协同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大思政体系,建立中小学课程思政实践示范基地,实施“大手拉小手”行动,让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哈尔滨市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评选和市民讲堂、名家讲坛、社区讲堂等终身学习服务。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等志愿服务品牌,提升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水平,广泛开展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并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赛事和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助力文明城市建设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合作共建处、继续教育中心、相关二级学院

2.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实施文化艺术作品质量提升行动,充分激发哈尔滨芭蕾舞团相关二级学院和校内各类文化艺术社团的创造性,主动融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冰雪节等特色节庆品牌建设深入挖掘音乐文化、冰雪文化、欧陆风情、东北抗联、金源文化等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和艺术作品,讲好哈尔滨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哈尔滨芭蕾舞团、学生处、相关二级学院

3.加强校地文化互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引领的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创展览馆等文化场馆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名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平台建设。精心筹办群众文化节、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服务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面向市民合理开放图书馆及图书信息系统、丁香剧场、工程技术中心、体育场馆、校园景观等设施共建师生与市民体育场馆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合作共建处、图书馆、保卫处、相关二级学院

4.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发挥学校艺术人才荟萃优势,依托省级艺术设计学术交流基地和省级旅游文化时尚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参与冰雪、避暑、文化特色产品体系创新,优化“冰花瓷”“冰雪陶”制作工艺,做好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积极承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分会场等文旅项目,为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等城市文旅品牌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增强冰雪旅游首选城市吸引力、竞争力。整合师资力量,积极参与文旅行业项目论证、横向课题研究及剧目演出。依托艺术设计、旅游与酒店管理、俄语等专业,挖掘地方文化景观基因、乡土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色,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旅游开发和乡土文化建设出谋划策。依托体育学院冰雪运动专业,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冰雪体育赛事,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为哈尔滨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科技处、合作共建处、相关二级学院

(五)实施“哈尔滨研究行动计划”,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1.加快组建特色新型智库。统筹整合“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办学资源,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研基地建设布局,培育和组建哈尔滨研究院等专业化新型智库,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科研、咨询功能,实施百名博士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计划、百名企业家进校园行动计划、哈尔滨地铁产业服务计划、万顷松江湿地生态环境服务计划。哈尔滨研究院”在整合学校现有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和研究所的基础上,增设哈尔滨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食品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跨境电商研究中心、哈尔滨新区与对俄“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中心、哈长城市群建设研究中心、深哈合作研究中心等。

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人事处、相关二级学院

2.开展哈尔滨专项研究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宗旨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前瞻性地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依托省廉政文化学术交流基地、市党风廉洁建设理论研究基地,创新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形成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依托“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研究中心分中心”平台,以寒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切入点,围绕哈尔滨城市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投身松花江沿岸综合治理工程。依托哈尔滨地方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加强与省、市以及各区法学会沟通联系,开展法治哈尔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专项研究。依托松鹤延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妇女儿童、自闭症患者专项研究,为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发挥哈尔滨研究院”及下设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和研究所智库作用,承担市、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专项课题研究,为政府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为哈尔滨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论证、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牵头单位:科技处、相关二级学院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服务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其他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团委学生处(学工部、武装部)、教务处、科技处、合作共建处、就业指导人事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办

(二)组织实施

“行动计划”实施周期2022年52025年12月。各牵头单位(部门)要认真对照各自的工作分工,深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和项目洽谈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学校每年9月将遴选一批重大项目给予一定支持每年12月对“行动计划”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三)跟踪问效

各牵头单位(部门)在“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细化责任分工,强化时间节点要求,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查考核和评价,对任务完成较好的单位(部门)给予表彰,对任务完成较差的进行追责。

(四)营造氛围

各牵头单位(部门)要运用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和典型事迹,进一步激发、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行动计划”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

各牵头单位(部门)强化责任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城市大学“人才库、思想库、科技库”作用,围绕“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繁荣、智力支持”总体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哈尔滨学院服务哈尔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明确任务,扎实推进

各牵头单位(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行动计划”分阶段落实到未来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中,高质量设计出台《××单位(部门)服务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明确工作进度安排、时间节点,确保工作任务、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三)强化考核,确保成效

学校将“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单位(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部门)工作考核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开展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及考核评比,适时给予表彰和激励,确保工作成效。


关闭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